2021中国高新技术论坛实录:“ 碳中和元年 - 科技产业的机遇与使命”
新闻来源:特约评论员 发布日期:2021-12-29

  主题:2021中国高新技术论坛 

  时间:2021年12月29日09:30--1200 

  地点:会展中心梅花厅 

    

  实录内容: 

    

  主持人:各位早上好,欢迎大家再次光临2021中国高新技术论坛,我们的论坛已经来到了第三天,我是深圳卫视的主持人王海东。2021年即将过去,这一年被称之为中国的碳中和元年,碳中和和碳达峰是我国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出的新努力新贡献,我们称之为大国担当。但是这条路漫长而艰巨,到底应该怎么走?这就是今天上午我们要聚焦的内容。今天上午的内容“碳中和元年:科技产业的机遇与挑战”,作为论坛的主题,邀请各位嘉宾就助力碳中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碳中和驱动下的产业转型升级这两大议题共同研讨科技产业在双碳目标下的发展趋势还有前景。再次感谢各位的光临,我们将会有七位嘉宾在这里发表他们的精彩观点。正式进入到今天的主题演讲环节,每一位嘉宾的分享时间不超过15分钟。 

  第一位演讲嘉宾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先生。贺克斌先生长期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特别是PM2.5的研究,推动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新技术系统的发展和应用。他主持建立的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在线技术平台,为我国空气质量管理的精细溯源和定量评估方面技术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贺克斌先生的演讲题目是《碳中和行动的机遇与挑战》,掌声有请。 

    

  贺克斌:谢谢主持人。非常高兴来参加中国高新技术论坛,我的报告题目是“碳中和行动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知道碳中和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行动,可能会对未来的社会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截止到去年年底全球已经有13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的承诺,这些国家加到一起已经占了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3%,GDP的70%。我们国家在去年九月做出了关于“双碳”的重大宣示,但是在中国要实现双碳的目标,面临着艰巨的挑战,简单的说叫“三高一短”。 

  我们现阶段所处的是一个高碳的能源结构,无论是总能源里的化石能源比例,还是化石能源里的煤炭比例,我们全球耗能大国中都是最高的。二是高碳的产业结构,全世界公认的煤电、钢铁、水泥等高碳产业,由于全球产业链分工和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我国在世界上比例都是最高的。三是我们仍然处在一个中高速的发展阶段,城市化、工业化过程还没有完全完成,跟全球比仍然还是中高速发展阶段。一短,我们从达峰到中和只有30年,在欧洲有70年,美国有接近50年,所以这是一个我们巨大的挑战。 

  这么巨大的挑战为什么我们下决心一定要干呢?这里面有多重的因素,从表面看气候履约是切入点,我们是气候公约、巴黎协定等的签约国;但是最核心的是新一轮的产业竞争。这个产业竞争的含义就是,世界进入双碳时代,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资源依赖型走向技术依赖型。首先,根据国际能源署分析,全世界要实现碳中和,未来风光资源总量支撑这个目标是足够的。其次,风光资源相比与地下的三种化石能源,全球分布相对均匀得多。全球储量前五位的国家占全球煤炭储量75%,油的62%、气的67%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储量都集中在前五位的储量国,这个对于风光资源不可能发生;风光资源虽然分布也不均匀,但是不会不均匀到这么大的程度,因此大家以后都有机会去“风光风光”。但是能不能真正风光起来,取决于你掌握的技术,这是就是技术依赖型,未来世界经济发展非常明显的信号。 

  欧洲的绿色新政在“工交能建”减碳部分和“农业/生态/环境”固碳部分都有完整的布局。美国提出了五个零的战略,零碳电力、零废物制造、零碳交通、零排放汽车、零碳建筑,布局了六个方面的技术板块来促进五个零的目标实现;零碳能源技术是未来技术竞争的最大焦点。从目前看,我们国家的光伏电比美国综合成本低20%,比欧盟低27%,美国能源部提出,来未来十年要把光伏发电成本降60%,这就是未来大家在布局竞争非常重要的点。目前我们的绿氢成本是全球最低的,比美国低30%,比欧洲低几乎50%,美国未来十年的目标是要降低80%,降低难度也是有的,但是它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就是要做核心的技术竞争。再看日本,它已经列出了在能源相关产业、交通运输和制造业、建筑产业在未来十年里面重点发展的14个领域,包括海上风电、氨燃料/氢能产业、小型核反应堆,乘用车电气化下一代的技术,以及大型的运载工具,包括船、航空的混动、氢能等等,这些都有布局。同时宣布在2030年到2050年还会有新一轮产业发展的研发计划出来。我们可以看到,针对资源依赖型走向技术依赖型发展大势,主要的发达国家在加紧布局新一轮产业竞争。 

  同时,双碳行动促进的产业竞争,对于我们还没有彻底解决的污染问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问题,对于我们讲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实现,是有非常强的带动和推动作用。这对于全球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具有共性意义。 

  我们做过定量的推演,以PM2.5作为一个污染物的代表的话,中国在2020年全国300多个城市是平均在33微克/立方米,如果我们按照老的没有双碳行动的常规治污政策走下去,我们也能继续推进,但是干到2060年可能会降到25微克/立方米;如果说我们实现了2030年达峰,2060年就会降到20微克/立方米;如果提前两年达峰,2028年达峰,2060年的PM2.5会降到18微克/立方米。如果我们到2060年如期实现了碳中和,全中国2060年的PM2.5会降到八点几微克/立方米。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今天的美国全国平均值。深圳是我们国家PM2.5问题解决比较好的,去年的数据是19微克/立方米,离世卫组织2005年版指导值的10微克/立方米还有距离。有人说干吗搞得那么低?不要忘了我们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和初心就是保护人体健康。到2060年的时候,中国的老龄化人群对污染的健康敏感性会更高,健康经济学家算了帐,今天多花一块钱治污,今后少花十块钱治病,即使十块钱全都医保报销了,你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双碳会使我们老百姓享受享受到更好的稳定的空气质量和健康效果,这是我们非常值得努力的。 

  但是这个努力看到它的大问题,75%—80%的空气质量改善都来自于能源转型的贡献。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碳减排,基本上分为五个板块:一是资源增效减碳,在未来的40年里,有了双碳行动的指引,达到同样的经济目标,可以少用资源少用能源,就是循环经济、节能等措施,叫资源增效减碳;二是能源结构降碳,它是最大的一块,非化石能源从比较低的比例走向比较高的比例;三是地质空间存碳,作为托底技术就是碳捕集碳封存;四是生态系统固碳,前面三项措施减排后最终剩下的碳由生态系统吸收,达到排碳与固碳基本持平,就是碳中和的概念。这四个板块都是技术类的减碳,技术要靠市场来引导,所以中国启动了碳市场。最后一个碳是市场机制融碳,通过市场机制把各种技术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合理配置到减碳体系里面来,发挥重要的作用。 

  资源增效减碳方面,我们的节能和提高资源效率,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大的潜力,跟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现在讲无废城市,无废意味着减碳,碳和废的打通,不仅是固废,还有废水废气废热,四废打通、废碳打通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能源结构减碳,未来我们太阳能和风能会逐步大幅增加。国家气候中心给出的分析,基本结论跟国际能源署一致,未来支撑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风光资源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总量是够的,这是做了比较细致的科学分析后的结论,已经把不经济利用的时空范围扣掉。 

  科技的长足进步,已经推动光伏发电成本基本上与煤电相近,甚至略低。如一度光伏电发电成本1990年是100美元,到2000年是10美元,2010年是1美元,2020年是1.3美分,这个过程在快速推进,如果大规模应用,这个成本还会继续降低。我们平时讲我们国家的能源资源禀赋是富煤缺油少气,这是默认化石能源长期为主体的表述,以后要看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是我们国家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做了分析,中国按照更细的地域分布,西北、华北、东北电网未来光伏发电潜力超出各自电力需求,但是华东电网潜力不足,所以需要互补。2021年78.6%的光伏发电技术潜力已经具备平价上网,平价上网估计会发生在2023年左右。 

  双碳未来会催生很多新的产业,比如说像虚拟电厂。未来把化石能源为主体的“以需定供”电力系统建设成风光能为主体“以供调需”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动车会扮演分布式储能的角色。国家电网已经在北京做过这样的试验,一辆电动车根据新型智能电网中虚拟电厂的电价信号充放电,就是买电卖电,一年下来大概可以赚4千块钱。中国现在的电动汽车是600万辆,到“十四五”末会到2000万,到2030年会是到8000万,2040年会到两到三亿,那个时候电动车分布式储能的角色会大幅提升。深圳在电动车普及方面是先锋城市。 

  地质空间存碳,未来产业集群碳捕集与地质空间之间的匹配,全球也在做这样的分析。生态系统固碳,我们现在讲的生态环境建设,全部都是固碳主要技术途径,林业、农业、自然碳汇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固碳是同一个技术发展方向。我国碳市场在今年7月16日在上海已经启动,目前是电力,以后会发展到八大行业,还会覆盖到个人的碳足迹,100%覆盖碳排放的各个领域。 

  但是要实现前面说的这些目标,技术是关键。国际能源署做过这样的分析,尽管我们说未来非化石能源资源量是够的,但是支撑未来资源充分利用的技术还是远远不够。国际能源署分析了支撑碳中和的六大板块技术,蓝色部分是基本成熟的,黄色部分是不成熟。从减碳量来看有50%的技术还不成熟,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面要通过科技创新逐步实现。 

  中国21世纪中心分析,在中国要支撑实现双碳目标,需要6大类18个子类66个亚类的技术,目前是三分之一的技术成熟,三分之一的技术还是中试,另有三分之一的技术还在概念发展阶段。可以说三分之一在基金委,三分之一在科技部,还有三分之一在发改委、工信部或者企业、市场。将近三分之二的技术需要未来几十年的科技创新逐步实现。 

  在‘十四五’期间,我们绿色刺激措施和投资,大家可以看到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还有低碳城镇化和现代化城市等,加在一起,在40多万亿总投资里面一半跟减碳直接相关,其他的投资也应该间接相关。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有人讲双碳的时代已经来临。如果说过去40年影响中国发展最大的四个字是“改革开放”的话,未来40年影响中国最大的四个字可能就是“双碳行动”。这里面我们既需要自然科学创新,也需要工程科学创新,还需要社会科学创新,所有的科技创新归根到底都是要培养适应双碳时代发展的新一代的人才,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贺克斌先生,感谢贺克斌院士今天从非常全局的角度为我们阐述了碳中和的战略意义,并就我国资源禀赋的再认识,我国能源转型、市场机制等诸多关键问题展开了论述,也谈及了我们的核心是我们要面对的技术挑战,最终院士得出结论人才至关重要,相信各位朋友尤其是收看网络直播的年轻朋友一定能够带来非常多的启示,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共同加入到碳中和的宏伟的目标中来。再次掌声向贺克斌先生表示感谢。今天的第二位演讲嘉宾是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李留彬先生。中国林业集团是我国林业行业的领军企业,集团定位“全球森林资源的经营者”,以及“为我国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的综合性平台和生态建设的领军者”,综合实力位于全球林业企业前列。今天,李留彬先生的演讲题目是《碳中和元年,绿色产业的升级再造》,掌声有请。 

    

  李留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这次论坛,刚才聆听了贺院士的演讲,受益匪浅、收获很大,能有机会与大家一起探讨“双碳”战略下新兴产业的发展感到非常荣幸。 

  借此机会,我想交流一下对绿色产业转型的认识和思考,结合实践谈谈绿色企业可以发挥的作用,我谈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流程再造”下的产业变革。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行业产业必然要面临新的发展挑战,而应对新的发展挑战一定要有更加匹配的发展模式。在“双碳”战略背景下,绿色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社会资本将会更多地关注和进入这一领域,绿色技术体系将会系统性重塑,绿色企业将会迎来蓬勃发展的窗口期和机遇期,绿色产业也将会因为资本的聚集、技术的革新、市场的壮大而升级再造。这其中我有三点认识: 

  一是绿色金融是源头活水。在“双碳”战略的实践过程中,借助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绿色金融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2020年,全球累计绿色债券发行额达到创纪录的2,695亿美元,中国153个主体发行了218只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金额2,221亿元,约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11.9%,但是只占同期中国债券余额的0.4%左右。由此可见,在我国,基于“双碳”战略下的绿色金融处于体系初建但前景广阔的特殊节点期。在可预见的将来,建立更加完善的绿色金融标准,创新更加完备的绿色金融体系,丰富和推出“碳金融”背景下的包括期货、衍生品、融资产品等更多的金融产品,进而为广阔的“双碳”市场注入资本的“源头活水”将成为发展方向。 

  二是绿色技术是发展动能。绿色金融投资的核心利益源于限制传统技术的运用,本质上是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双碳”的大背景下,投资者更愿意投资富有前景的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因此,无论从吸引更多的绿色资本角度,还是从挖掘更有潜力的发展“风口”角度,创新和应用碳减排技术和碳中和技术都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其中,林业科技创新和森林碳汇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林业科技创新是促进碳减排的有力抓手。国家林草局发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中,对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众多要求,同时在2020年遴选出了100项重点推广的林草科技成果,进一步引导林业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森林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据统计,2010-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折合40.7亿吨二氧化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而目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被严重低估。据统计,森林占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47.3%,其次是草地占比32.1%,农田占比20.6%。可见,扩大森林面积是经济可行、成本较低的减碳措施。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利用森林碳汇来应对气候变化,通过营林造林、生态系统恢复、加强可持续管理、采伐回收利用等措施,来提升森林固碳能力。 

  三是绿色企业是航向坐标。“双碳”战略背景下,大量的绿色低碳企业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春天,一大批新兴绿色低碳企业将应运而生,绿色企业一定要通过高质量的转型升级才能真正促进绿色产业高速增长,才能真正发挥“领头雁”作用。在非数字化时代,传统企业家掌握一个机遇就能做出一个企业,但是如今数字化时代的企业,需要重新界定客户,重新界定产品,重新界定品牌,重新界定渠道,重新界定利益相关者。碳中和的意义也是如此,对很多企业来讲,重新开拓新的模式,不仅可以让长期资本投向改变未来的科技,让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赋能新的产业,更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形成集群效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值得为了碳中和重做一遍商业模式,绿色企业也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做出应有贡献。 

  第二个方面,我介绍一下中国林业集团的行动实践。 

  中林集团作为我国林业行业中唯一的中央企业,在多年发展历程中,始终聚焦“生态绿色低碳产业”主战场,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高度统一为追求,以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为使命的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实际行动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一是建设国家储备林,搭建绿色可再生的碳封存复合系统。林业碳汇是国际公认的经济可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植树造林作为增加碳汇的主力军,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方法。中林集团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落实“实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行动”,在重庆市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与马尾松林改培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中林集团已全面参与重庆、广西、福建、广东等地规划面积达1700万亩的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对加快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进程,提高木材生产供给能力,增加森林碳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经测算,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截至目前,中林集团在境内拥有林地资源森林蓄积量达3470万立方米,林地资产市值约700亿元,林地碳汇量约1000万吨/年。到2030年,以自营和管理输出实现经营碳汇林地2.5亿亩,每年可以固碳3亿吨。 

  二是复制“千岛湖模式”,推广全国大水面生态渔业的发展样本。1999年,中林集团取得千岛湖80万亩水面经营权。20年间,中林集团将千岛湖从普通水库打造成为名满天下的胜景,创造了“千岛湖鱼头”“千岛湖旅游”巨大的品牌价值,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既富了百姓,又美了家园,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2018年,“千岛湖模式”作为“两山”理论实践的成功案例走进了中央党校,被列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材料。目前,中林集团正积极扩展“千岛湖模式”,探索大水面湖泊水库综合利用开发路径,已在长江、黄河、淮河、嫩江等主要流域投资经营山东东平湖、湖北陆水湖、富水湖、江西鄱阳湖、新疆赛里木湖、吉林月亮湖等10余个湖泊,开发水域面积超过1800平方公里,为我国大水面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央企力量。内陆水沉积物是重要的、但通常却被放弃的长期碳汇,事实上,湖泊和水库中每年所埋藏的有机碳是一个储量巨大的碳资源市场。“一湖推十湖、十湖带百湖”是中林集团“十四五”时期的重大工程,我们真诚期盼更多的合作伙伴加盟到我们的项目之中,共商共建共享,发挥和挖掘湖泊碳汇的功能和作用,为我国“双碳”战略做出突出贡献。 

  三是打造碳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助力央企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企业作为国家碳中和的主要执行者,无论是在碳中和技术研发推广的前端,还是在固碳减排的终端,企业的行动都将直接影响国家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对于高排放企业来说,减少自身排放将成为其为国家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贡献;对于终端消费品生产企业,如何减少整个供应链的排放才是其实现碳中和的核心;对于金融领域的企业,比起自身的碳中和,如何从投资的角度,将资本引向更低碳的领域更为重要;而对于高科技行业,如何利用自身在科技领域的技术优势协助其他领域的减排才更能发挥其在实现国家碳中和中的作用。作为林业行业唯一央企和营林造林国家队,中林集团无论是在林地资源掌控、森林经营专业管理还是林业碳汇价值创造方面,都具有核心优势。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我们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关于“双碳”的前瞻性研究和战略性布局,围绕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碳汇林建设和碳中和路径规划服务、绿色金融及气候投融资服务等,力争打造中央企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碳汇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各位同仁、朋友们,实现碳中和需要众志成城,凝聚多方力量,建立起伟大的零碳企业和产业的国家,将在未来几十年引领全球经济。时势如此,我们责无旁贷!我们愿与各界同仁志士一道,发扬新时代赶考精神,共同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这一重大人类历史进程之中,勇立发展潮头,成为绿色革命的先行者和弄潮儿。我们愿凝聚众智众力,深化产业变革,创新产业模式,把握碳中和这一巨大的历史机遇,在“双碳”领域万亿级市场发挥绿色企业的独特作用,贡献林业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倡议弘扬企业家精神,让更多奋发有为的企业家躬身入局,以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响应国家号召,在低碳绿色转型的高水准舞台上擘画蓝图,推动“双碳”目标的高质量实现。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李留彬先生;我们说在实现碳中和的一场旅程中林业系统尤其是中林集团当仁不让要成为我们的主力军,成为我们的先锋部队,李留彬先生站在自己的行业角度提出诸多的思考,包括对于绿色金融的思考,李留彬先生提到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林业科技创新尤其是森林碳汇应该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而扩大森林面积就是可行而低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他也提及诸多绿色企业目前所完成的各种实践。除此之外他也为我们分享中林集团在实现碳中和方面的诸多行动实践,包括了对于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扩大,包括对于千岛湖模式的推动以及打造碳汇管理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他的分享,想必对于离我们似乎有点遥远但是其实就在身边的林业系统和中林集团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再次掌声向李留彬先生表示感谢。下一位我要请出的演讲嘉宾是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西门子中国研究院院长朱骁洵先生。朱骁洵先生自24014年起担任西门子中国研究院院长,这也是西门子在德国总部之外的全球最大研究中心。从2019年开始,他也负责新成立的西门子Advanta艾文达中国区的业务,为企业提供端到端的物联网集成和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今天,朱骁洵先生的演讲题目是《数字孪生助力低碳转型》,掌声有请。 

    

  朱骁洵:谢谢大家,今天有机会跟大家分享西门子对低碳转型的一些理念。西门子作为老牌的工业企业,同时也是一家充满活力的年轻创新科技企业。2021年我们推出了一个全新的DEGREE战略框架,这也是西门子作为一个世界领先的企业对ESG(就是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做出的承诺。DEGREE是全面的战略框架,其中包含很多的方面,其中有两个方面与双碳相关:去碳化和资源效率,尤其是去碳化西门子已经承诺在2030年实现自身的业务运营的碳中和,在2030年还实现整个西门子的供应链减碳20%的目标,2050年全面达成产品的碳中和。我们所有的产品到2030年都会基于自己的一套生态设计标准来开发,确保产品最后是可回收的。并且加大对二次材料的利用,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西门子作为一个科技企业,在实现碳中和过程当中,也不停在探索有什么新的科技可以贡献到到社会上。最近西门子自我研发了一套解决方案-SiGreen,它能够把自己生产产品的碳足迹做全面的追溯,包括生产这个产品的自身生产制造中使用中的范围1和范围2的碳排放,这就是本身的生产工艺包括用到的能源产生的碳。还包括范围3,就是供应链里面所有用到的原材料、零部件当时生产的时候产生了多少碳,都能够全部追溯过来,这是“从摇篮到大门”的产品碳足迹的追溯。 

  这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追溯系统,自身的直接排放会在整个生产的自动化过程当中做大量的数据收集,通过一些计算模型能够计算出来生产过程中相关工艺在制造这个产品当中用到多少碳。包括使用的能源,能源的来源在哪里,碳排放是多少。更重要的是整个供应链的追溯,因为供应链从原材料、半成品、运输过程,其实都是产生了很多碳。最后会产生一个标签,包含了所有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碳足迹,每一个产品都可以被打成碳标签。 

  这两个二维码大家可以扫一下,会看到区块链认证的证书,跟这个产品挂钩的,每个产品都有它的独特证书。这些产品是真实在成都生产的工业控制器产品。在这两款PLC产品目前西门子成都工厂已经完成了生产的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的可信精算和追溯,这个标签所含的所有信息是被ISO体系认证,可以有效对产品的碳足迹认证。很有意思的数据就是在成都工厂生产PLC过程产生的碳其实不到1%,产品最后追溯的时候会发现99%的碳是在供应链当中产生的,这是很有意思的发现。西门子承诺在2030年会达到碳中和,但是真的要把这个产品的碳能够减下去这是需要整个供应链一起来协同,而且可能是非常漫长的,像贺院士讲的40年的过程。 

  除了西门子自己的产品,这套解决方案可以用在什么地方?举个例子,汽车行业;汽车行业是很大的消费品。一个整车,汽车电子只是整车的一小部分,在汽车里面更大的是钢铁行业、铝、玻璃,这才是真正的耗能大户。前面讲到的这一套溯源系统能够直接复制应用的就是汽车电子,因为从原材料、半成品、运输、组装和一辆车和一个PLC本质上区别不大。为什么很有借鉴意义?我们看到中国汽车工业目前对欧洲的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在不断的攀升,2021年预计在20万辆左右,如果按照这个趋势计算,可以想象在未来的30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会达到什么程度。而每一辆出口的新能源汽车背后都有大量的汽车电子,而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对汽车电子产品碳足迹的追溯的需求。 

  刚刚讲到产业竞争,产业竞争马上就会来,这不是40年的问题,可能是未来4年就会发生的事情。今年欧盟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最近有大量的汽车行业企业找西门子艾闻达,他们共同的诉求是如何计算自己产品的碳足迹,怎么认证,怎么样得到一个欧盟能够认可的、透明可信的报告。欧盟接下来还有2023年到2025年是过渡期,2026年会严格执行碳关税的相关政策。欧盟的进口商当进口一辆中国汽车的时候,会要求中国的厂商提供一整套的碳足迹,而且这个碳足迹不是自己算一算就行,必须符合一套ISO标准的,如果没有注册或者没有缴纳碳关税的话,欧盟会开出很高的罚款。即使有了可认证的碳足迹,企业仍还需要购买相关碳排放的电子凭证,缴纳碳关税后,产品才能进入欧盟。 

  而这个碳关税政策可以协助大家预测未来双碳减排发展情况,CBAM凭证未来的价格走势是可以预见不断攀升的。所以在未来的四年,会有很多企业的需求在什么地方?一是精算,怎么样从企业视角将碳排放的极限能够精确的测算出来,怎么样能够把整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能够追溯出来。这是数字化能够立马做到的一件事情。二是碳足迹的减少,在未来的四年当中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利益。这个时候像西门子提供的数字孪生技术(其实也就是大数据和仿真的结合),就能够很好的把数字化的能力适用到双碳减排,通过仿真能够迅速模拟各种工艺的优化,来加速工艺减排的路径。 

  刚刚各位讲到多能互补、新材料、绿色供应链等一些能源高效利用,这些方式必须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才能在三到四年之内在真实的场景中落地。 

  仅仅一个数字孪生的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一个企业面临大的环境是产业竞争的趋势下,企业必须要有非常完整的绿色转型的路线。西门子艾闻达为能够为客户能够提供端到端的碳中和之旅,从战略规划开始到技术咨询包括工艺的验证到最后解决方案的交付与实施,甚至包括引入一些绿色金融来改善企业商业模式。而且这个碳中和之旅一定是一个迭代过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可以做一次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不停的在规划和落地当中不停地循环,在未来的四到四十年当中才能够真正的把一个企业的碳中和目标能够完成。 

  在这个基础上,西门子同时还在构造一个生态圈,欧洲正在启动Estainium的生态圈,目前我们也在寻找创始伙伴的过程当中。大家能够通力合作,通过研发创新、技术赋能以及标准的互认来推动碳中和在整个生态当中起到让大家共创共赢的催化作用。 

  今天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朱骁洵先生言简意赅的演讲,刚才李留彬先生演讲中谈到我们需要关注国际先进企业在降碳方面的诸多的举措,他们可以成为我们的行业的标版,也下来我们聆听到朱骁洵先生关于西门子在降碳方面做出的诸多举措,我们重点听到西门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SIGREEN来追溯产品的全周期碳足迹,为我们分享西门子如何通过数字孪生的手段助力企业完成一系列的降碳诉求并且从碳排放的减少中获益,也提及西门子艾文达为企业提供端到端的碳中和之旅。下一位演讲嘉宾是威立雅集团中国区高级副总裁、董事总经理黄晓军先生。威立雅是当今世界唯一一家以环境服务为主业的大型集团,专注于废弃物管理、水务服务和能源管理三大核心领域。黄晓军先生拥有十多年职业外交官工作经历,1999年加入威立雅,如今,他也是中华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执行会长,和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今天黄晓军先生演讲的题目是《生态转型: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掌声有请。 

    

  黄晓军:谢谢主持人,感谢大会和大会组委会的邀请,非常高兴今天能够来到现场与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同业,我们谈到低碳很重要的就是社会和公民,和公民们一起探讨节能减排和双碳任务的达成。 

  首先要说的就是在疫情不断的反复的情况下,能够来线下尤其是像我们有不少从北京赶到深圳来参加这个重要会议的,都是体现了我们对于节能减碳的事业的热爱和我们是真正的践行者。因为前面有很多的专家院士也有很多的企业家在生态转型、节能减碳方面做了很多全面专业的论述。我作为企业的代表,我想我的任务和职责就是主要从企业日常的商业和企业的实践,来向大家阐述和推介如何从企业的角度结合先进的技术、工艺和商业模式,为我们低碳社会的建立和达成做出企业自己的贡献。 

      正如刚刚主持人所介绍的一样,威立雅是170年前走出于法国的全环境领域的环境保护的世界标杆企业。它逐渐因为时代的转变和市场的需要,由一个环境服务商逐渐进入循环经济领域,成为二次资源二次能源世界领导企业。最近,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企业内部的一些今后道路的探讨,又通过国际大型的并购,今日威立雅正在致力把自己打造为全球生态转型的领军企业。 

  威立雅有几个比较核心的业务板块,我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些板块和我今天所要跟大家汇报的怎么从企业自身的业务结合自己的业务为达成低碳低能源消耗的城市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首先是水,面对工业和市政的水处理,包括供水和污水,还有固体废物板块,包括市政、工业和危险有毒废物。二是大气治理,包括能源尤其是新能源。 

  避免为企业做介绍的嫌疑,我今天简单的把威立雅项目一带而过,90年代威立雅进入中国,在中国的50多个城市,包括深圳的隔壁香港、澳门50多个城市投资运营了10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覆盖全方位的水、气、固、能源以及循环经济的各个方面。整个大湾区我们以前叫珠三角,现在叫大湾区也是威立雅最早进入而且是投资运营的重点区域之一。威立雅在整个大湾区的布局的项目数量,所涵盖的技术难度和高度以及它运营的质量,应该说是威立雅在全球运营的典范区域代表之一。 

  从这两年来,威立雅本身也有很多反思。我们内部展开了一场叫做立世之本、本心的内部反思,也就是说除了威立雅这么一百多年来的从业,给客户带来的全面完善的服务以外,通过它的绩效给股东和投资伙伴带来财务的盈余以外。在内部员工和社会的提升上面做出了什么?社会的角度上再提高到我们对于赖以生存唯一不可缺的地球带来了什么,可持续发展带来什么?威立雅进入了我们叫做“立世之本”的思考,除了现在大家说得比较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以及ESG企业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以外,我们更多的结合企业的自己业务本身和市场的需求以及所在国的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推动,我们给自己更多的设定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一些新的使命,我们为此设定了18个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同时,我们结合新的一代技术和工艺,以及市场的需求和商业模式,我们将节碳低能减碳打造我们的核心业务之一。去年威立雅在全球总共帮助了城市和工业客户减少了1500万吨的碳排放,在仅仅中国大陆地区2020年就减排了100多万吨的碳排放。 

  在应对气候变化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两个里程碑:一是巴黎协议,二是前两个月刚刚结束的格拉斯哥的COP26的协议,巴黎的协议是为了应对气候的急剧变化,到10月份结束的格拉斯哥的会议上,又应对于面前越来越复杂的气候变化气候变暖的环境,要求整个温度升温控制在1.5度以内。我们都作为近二十年基于改革开放和投入,通过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得益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的排量近100亿吨/年,中国在减碳方面的表率作用,是世界所期望。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的排放量几乎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可以说中国是在近一百万吨的量,全球是300万吨。关于碳排放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我希望今天通过这个场合也澄清一下,实际上从目前为止从人平均角度,中国的碳排放还是没有像总量这么高,我们从全球的历史角度来回看,从工业革命1750年以来,根据经济学家的统计,统计到2019年中国的碳排放量累计量最大的是美国,美国是4000多亿吨,中国是2000多亿吨,欧盟也是四千亿吨,基本上从历史角度来说,北美和欧洲是各三分之一,中国以国别来说是处于第三位的情况。     

  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世界工厂,自己身上的减碳任务是非常重,我们说时间紧任务重,就跟刚刚贺克斌院士所说的,向全世界庄严的宣布自己的承诺,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不仅仅是自己的国际义务,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使命,更是我们能够进一步的与世界市场、世界经济拥抱,为我们进一步融于世界国际市场竞争的入场券。时间紧任务重体现在以几个国家来说,法国和美国都在91年和07年达到碳达峰,他们都是50年承诺达到碳中和。他们的时间都比我们从2030年到2060年的30年时间长,而且他们本身工业已经达峰,中国正处于进一步的后工业化和进一步的城市化中,也就是说从碳排放的角度会进一步提升。如何尽早达到碳达峰,又迅速的采取从政策的角度、工业的实践和新技术的利用和应用场景的突破,如何迅速在30年中将整个碳达峰达到碳中和,这是摆在我们所有的社会无论是社会公民、政府、企业面前重要的职责和使命。 

  碳的国际合作也是中国和国际上未来合作的重要支柱,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2020年9月份包括2021年的中欧首脑会议,两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主要合作主轴和核心之一就是绿色发展。 

  如何降碳?从整个工业的流程来说,它分为源头、过程、末端。源头是要替代减量,也就是用新的低碳材料、低碳燃料和能源来减量。过程是控制,也就是利用大数据高科技来进一步提高能源和材料的效益,减少资源的消耗。末端是达标和再利用,末端除了达标以外,要用新的一代技术和应用的商务模式开发二次资源进入循环经济的道路。循环经济和资源再利用是我们减碳达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最重要途径,包括我们接下来可能在工业场景里面,大家说得很多的,碳捕捉和碳汇等等。 

  降碳的任务从工业企业的角度,从产业的分块来说,主要是在能源、工业和交通、建筑四块,这四块占了整个社会,尤其是工业领域、企业领域排放的绝大部分总量。这四个工业部门的节能减排决定了能不能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重要任务达成。 

  从企业的角度,威立雅的从业角度在四个主要的节能和减碳的主要四个主板块阐述一下,结合威立雅的业务,威立雅如何自身和帮助客户、社会节能减排。 

  第一,关于能源的领域。能源领域节能减碳达到双碳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如何降低对于化石能源的利用。大家知道新的能源中,大家说得很多是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氢能和地热等等,但是另外有一块大家谈的少一点,但是我们触手可及的生物制能也是可再生能源可以重要利用和发展的方向。比如说城市配合和应对于无废城市的指标和任务,城市垃圾可以尽多量回收,进行焚烧,为城市供能供热。一些城市和工业厂区、园区附近的农林废弃物可以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威立雅在黑龙江克东县利用农业废弃物为整个城市供应热力和电力。还有污泥和垃圾的填埋可以产生沼气,生物沼气可以供电供能。 

  重工业生产领域的降碳的场景,就跟贺克斌院士在介绍的一样,现在国家越来越多是一个综合的减碳,而且是减污降碳相结合。工业领域要尽快实现双碳的目标,是源头的减碳降碳过程的控制减排以及末端的利用。从威立雅的角度,我们进行了很多的零排放项目,介绍了陕西,陕西是中国的能源基地,煤化工、化工企业提供零排放的项目。通过零排放也为达到降碳减污协同。一些资源回收比如说一些工业园非金属、塑料回收再利用,对于工业废弃物进行安全处理和回收利用。 

  我要强调一下塑料的回收再利用,因为目前大家所碰到的最广,量最重最难处理的废弃物就是白色垃圾,就是塑料的问题。塑料如何尽快回收,一是减少对于环境的压力,能够作为新的资源再利用来减碳,也成为我们社会和企业的重要课题。威立雅本身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塑料再回收利用的主力企业,我们在中国的浙江安吉县有中国最大的塑料回收企业。 

  工业场景的利用很大的程度上也取决于新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利用,在碳方面,我们认为CCUS碳的捕捉和封存及利用突破会为未来的碳减排和碳中和带来革命性的一场飞跃式的发展。威立雅在印度也进行了相关的实验,我们在印度有碳捕捉回收项目有6万吨的项目是试验项目,尽量把工业的排放碳能够再捕捉回来再应用,转化为新的材料,比如说工业的一些材料。这些项目正在向全球进行推广利用中。 

  我们和其他企业,比如说法国的道达尔能源公司合作,利用纳米技术我们在做一些实践和突破,尽量以工业化的手段,能够把减碳和增加社会效益和社会的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 

  需要突破的工业减碳方向和领域就是交通业,大家知道交通运输物的排碳不仅给大气造成很多的污染,也给碳排放和碳中和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尾气以外整个交通行业脱碳涉及到原材料、末端拆解再利用多个环节。在交通领域很多说的是新能源,尤其是电动车的生产和替代燃油车,威立雅非常荣幸是很早业务有所布局,在新能源的锂电池上的回收,我们在国内广东,离深圳不远的江门我们运营了一些锂电池的回收、拆解再利用项目。交通工具无论是车、船包括,这些拆解能够迅速进入工业短流程,能够再利用这些金属、钢铁、橡胶、塑料等资源再利用进入短流程的使用,避免再利用一次能源,可以进一步以循环经济的手段减低整个工业和社会的碳排放。 

  最后是建筑能效方面,全球40%超过三分之一的温室排放是与建筑有关的,建筑的消耗能源,今天的会议场非常亮丽庞大,背后是巨大的能源支撑,建筑的能效管理是有很多大家可以提升和改善的。我们说的能源消耗途径一是制热、制冷、照明和热水,可以通过大数据、数字化手段,对能源消耗的分析来改进能源的管理和使用降低建筑物碳排放水平。威立雅为在国内的很多大型办公楼、酒店、商业中心、数据中心都提供了全新的能源管理方式,深圳湾对面我们想十年前大家到香港都是到启德机场,现在是新机场,启德机场关闭以后香港就进行大范围的区域性改造,威立雅就在香港建设设计了首个供冷的系统,通过海水作为转换媒介提供能源的提供,减少了大量的碳排放。 

  我想说的是威立雅作为全球的环境服务企业和循环经济的领军企业,非常愿意以自己的业务模式、自己的技术和新的工艺,为包括深圳在内大湾区以及中国的节能减排,为我们保持美好的靓丽环境,建立美丽中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黄晓军先生。我似乎听到两个不一样的身份的视角,作为企业高管的黄晓军先生为我们分享威立雅在推动绿色低碳循环方面的诸多实践,而除此之外也隐隐约约听到黄晓军先生作为一位前外交官对于作为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进行了客观而中允的剖析,也许中国在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中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业界的艰苦努力,也离不开国际间的紧密坦诚交流和合作,我们期待黄晓军先生的独特的职业经历能够在中间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次掌声向黄晓军先生表示感谢。下一位演讲嘉宾是中核汇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志军先生。中核汇能是中国核电的全资子公司,专注于非核清洁能源产业的开发、建设、运营。黄志军先生长期从事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技术的战略规划、投资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用贺克斌院士的话说,他是“风光”的人物,黄志军先生对新能源有着极为深入的实践经验与思考。他的演讲题目是《双碳目标下的多元化协同发展》,掌声有请。 

    

  黄志军:感谢主办方,感谢在座的各位朋友,我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双碳目标下的多元化协同发展。 

  中核汇能成立于2011年,是中核集团、中国核电非核新能源产业开发、建设、运营的专业化平台,目前主要专注于风光电及其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近年来中核汇能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碳中和、碳达峰目标,进入高速高质发展阶段,预计未来十年还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虽然中核汇能的装机规模在新能源行业内暂未跻身第一梯队,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整个新能源行业包括中核汇能还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 

  近年来,在中核集团和中国核电的支持下,中核汇能一直积极探索多种类清洁能源协同发展,努力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做出更大的贡献。中核集团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一是发展核能发电,华龙一号成为国家名片走向全球;二是核能多用途应用,包括核能供热等多种场景下的应用;三是发展风光电产业,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四是发展抽水蓄能、其他形式储能、氢能、充电桩以及综合能源产业等。 

  在风光电方面,中核汇能一直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光伏发电项目,同时利用风光电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中核汇能建成的国内首个平价风电项目甘肃黑崖子风电项目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项目非凡的示范意义也到了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业内同仁的一致认可。 

  在地热开发方面,中核汇能在西藏尼木等多地取得热矿探矿权,也发现了多处优质地热资源。同时中核汇能也在全国积极布局园区式或综合体地热供暖项目,目前在河南南阳、开封等地已有在运项目。 

  在充电桩产业方面,中核汇能积极推动“光伏+充电”项目及“光伏+储能+充电”项目,积极打造光储充综合智慧能源体系,建立自有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的同时推动多平台互联互通,与业内同仁共同探索充电桩产业发展运营模式。 

  在储能业务方面,近年来中核汇能积极推动兆瓦级飞轮储能技术攻坚及共享储能等多种储能形式的应用,与相关合作企业一起成功研制出1MW/120MJ飞轮储能单机技术验证样机的部件及其辅助系统。 

  下一步,中核汇能还将密切关注源网荷储、风光储两个一体化,在开发建设风电、光伏、地热等传统项目基础上,同步推进氢能、储能、充电桩等新业态、新模式,立足清洁型、引领型、集约型、开放型、共享型企业定位,统筹推进规模化、多元化、市场化、精益化、数字化、国际化,全面建设一流清洁能源公司,与业内各位伙伴一道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主持人:谢谢黄志军先生,我们说实现碳中和这样的目标,可以说能源转型是重中之重,今天黄志军先生非常全面的为我们介绍了中核汇能在非核清洁能源方面的诸多项目和实践,关键词就是风、光、热、储、氢等等,相信也是极大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再次掌声向黄志军先生表示感谢。下一位演讲嘉宾是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胡春池先生。华为数字能源成立于今年六月,它的注册资本达到人民币30亿元,它将发挥数字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这两大领域的优势,加速能源数字化,推动低碳社会建设。胡春池先生拥有超过14年的数字能源领域的工作经验和丰富的海外工作经历,今天他演讲的题目是《数字能源十大创新助力碳中和和可持续发展》;掌声有请。 

       

  胡春池: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华为数字能源公司中国区胡春池,今天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跟各位业界朋友一起交流一下华为在碳中和、碳达峰方面的一些探索和研究。 

  碳中和是当今世界最为紧迫的使命,能源结构加速转型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将驱动能源产业进入一个大时代,能源数字化以及数字经济发展中的能源问题已成为广泛共识,科技创新将在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华为数字能源致力于融合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发展清洁能源与能源数字化,推动能源革命、产业革命,使能千行百业产业升级,携手产业伙伴一起贡献力量,打造低碳智能社会。 

  能源数字化三大共识 

  共识1:碳中和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与使命,从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能源结构加速转型,低碳化、电气化、智能化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要素。 

  共识2:5G、AI,新兴技术加速数字化和智能化,华为GIV2025预测,到2025年,全球设备和物的联接总数达到1000亿,将为产业数字化提供更多机会,各行业开启全面数字化。 

  共识3:能源是数字基础设施高效、可靠运行的保障,能源作为数字世界的底座,全行业应该加大战略投入。 

  数字能源十大创新,助力碳中和&可持续发展 

  十大创新包含电力电子融合数字技术、光储绿电、绿色ICT、AI优化、融合架构、能源网自动化驾驶、综合智慧能源、智能储能系统、随时随地超级快充、安全可信。 

  能源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的创新融合,让能源基础设施实现“发-输-配-储-用”端到端可视可管可控的智能管理,提高能效。 

  绿电在未来将惠及千行百业和千家万户,以光伏为代表的绿电成为主力能源,光伏全面平价时代来临,而分布式发电及光储融合也将成为必然趋势。 

  绿电还将助力ICT行业更加低碳,未来将实现“零碳网络”及“零碳”数据中心。此外,华为首次提出全链路高效的趋势,从架构和系统上来进行全局优化。 

  在AI方面,华为认为未来AI将普遍应用到能源领域,并且代替专家智能,使系统自主协同,例如在光伏电站采用智能跟踪支架,光伏检测实现无人巡检,数据中心利用AI进行参数调节降低PUE,在站点实现峰谷电价,智能充放电,在智能电动方面利用大数据提前24小时预警汽车电池状态等等。 

  数字能源将走向融合极简,包括架构融合,形态极简,工程产品化,让设备由多变少,由大变小,逐步小型化,轻量化,模块化。”胡春池谈到,“例如多套电源融合,站点形态从房到柜再到刀片式电源,数据中心普遍采用预制模块化建造模式等等。”  

  随着能源行业逐步向数字化转型,传统人工运维模式将被改变,能源网运维将实现自动驾驶。传统能源系统烟囱式分立架构和孤岛式管理将走向综合智慧能源,从发电、配电、用电实现全链路协同。 

  在储能方面,普通锂电池将逐步进化为智能储能系统,最大化储能价值。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未来将实现随时随地超级快充。在电子消费领域,实现10分钟快速充满。其次,由于电气架构演进,高压平台电动车10分钟即可完成充电,打造极致用户体验。 

  当然安全可信也是重点关注方向,硬件可靠、软件安全、系统的韧性、安全性、隐私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将会成为必要要求。 

  华为在能源领域已深耕多年,在 “双碳”目标新时代新格局下,将通过电力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相融合,从能源的生产侧和消费侧帮助千行百业节能减排,促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从而应对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和加速实现碳中和。   

    

  主持人:谢谢胡春池先生为我们分享华为数字能源的十大创新,今天胡总一定是准备内容丰富的内容,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办法发挥,我也向胡春池先生表示歉意。  今天上午的压轴演讲嘉宾是广东中微环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仕宽先生。中微环保致力于环保生物技术,在环保优势微生物产品、黑臭河道水体致力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挥发性有机物生物治理工程技术等领域都已经达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准。热烈的掌声有请罗仕宽先生为我们带来压轴演讲。掌声有请。 

    

  罗仕宽:谢谢主持人。今天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题目的是“助力碳中和,选择对环境友好的技术治理恶臭气体”。主要分五个部分跟大家讲解,在技术方面偏重一点。 

      第一,近年来空气质量是有根本性的好转,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都已经不罕见了,以前出差到北京雾霾大家感觉是很难受的。刚才院士也讲了,现在如果不注重这方面的治理的话,以后会付出很大的成本。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我们是在哪个时间段对空气质量好转有个明显的感觉?我是感觉到自从大气十条公布以后,就在2013年国务院公布了大气十条以后,我们从政府、企业都有了一个对工业尾气治理都有很好的重视。特别是大气十条公布对于企业的规范、政府的行为,都有做了比较高的要求。 

  我感觉到在十条当中最后第十条是最重要的一条。因为这一条里面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了,运用我们制度上的优势,要老百姓去监督企业的行为,比如说现在到全国一些化工园区、农药园区,企业主们最怕的就是老百姓的投诉。只要老百姓感觉到大气不好了,他就会去投诉,一投诉我们的环保部门就要有所作为,我们的企业就要行动起来。我感觉到大气的根本好转跟老百姓行动起来是息息相关的。 

      现在整个大气的治理情况是怎么样的?通过政府一些行政行为、经济的行为,经济行为主要就是一些税费的改革,现在企业你要上一套治废气的设备,政府会补助、补贴给你。还有税收的优惠也是做得很好,特别是环保法颁布以后,两高解释公布之后,企业都对尾气治理已经比较主动了。 

      但是企业已经有主动性之后,他们也遇到很多难题。就是现在治废气的技术五花八门,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去选择治理大气的技术。这是他们遇到的很大痛点。还有一些技术不够成熟,出现了技术或者设备的问题难以及时解决,造成了运行效率很低。还有运行费用比较高,很多企业就打起小心思,检查的时候就把处理设备打开,没人检查的时候就关闭。还有就是用魔法打败魔法,这是什么概念?现在很多治废气还是用化学能源去烧,有的用气去烧,有的用油去烧。我把它叫做用魔法打败魔法,剩下还是魔法。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上午从院士开始一直讲碳达峰碳中和,化石能源是造成现在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现在还是用化石能源的办法去解决这个污染的问题,确实有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感觉。我认为是不应该提倡的。 

      现在一些企业就成为治废气技术的博物馆,就是我们推广什么设备什么技术就上什么技术,但是最终解决不了问题,不但费钱费力,还解决不了问题。我向大家推荐一种我认为是最环保的环保技术,就是用优势微生物来治理废气。 

      优势微生物治理废气的可行性,自然界生态系统,生物之间都有存在吃与被吃,或者一物降一物的状态。废气当中我们讲的恶臭气体当中,恶臭分子跟微生物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自然界当中无论你这个有机物分子结构有多么复杂,它一定能有一种微生物能够降解或者代谢它,如果一种微生物效率不行,就找多几种微生物。一定能够把它降解掉的。这个道理说清楚了,我们用微生物来治理废气废水,这是可行的。我们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里面一定存在吃与被吃,就是一物降一物的道理。 

      我们用优势微生物治理废气它的治废机理很简单,大概就分为三步,一是废气当中的恶臭分子或者VOC溶解在水中,如果难融于水的废气,也让它能够依附在水珠表面或者填料的表面。二是微生物吸附这些溶解在水当中的恶臭分子或者离子,吸附在微生物的表面,然后进入体内。三是进入微生物的体内,被微生物降解代谢,这样来达到治理废气的目的。它大概的机理就是这么个机理。 

      我们按照上面的机理做成了一个微生物治废气的设备,方框里面的设备里面就是堆满了填料,填料表面就是微生物附着的地方。通过预处理后的废气在生物塔的底部进去,进去以后就会穿过填料层,在填料层里面就被优势微生物吸附,恶臭分子、VOC分子被微生物吸附,吸附之后到穿过填料层的时候就变成干净、可排放的气体。用微生物治废气整个原理就是这么简单。 

      第三,优势微生物治废气跟别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好的地方?一是我们感觉到它适用范围很广,这个自然生态当中所有的有机物都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也就是讲你怎么样都能找到一种优势微生物把相应的有机物去除掉,所以它的范围是很广的。从理论上说所有的废气都可以用微生物去治理,但是遇到一些浓度高,毒性强的气体,就会导致去除率低,耐受性差。剩余这些都会去除率高、运行费用低,你把它调试好以后基本上就不用再添加什么东西。但是微生物也要生老病死,自动的淘汰、自己繁殖形成一个循环,所以它的费用是很低的。它也不耗能,它的能量就来自恶臭气体,基本上它不耗能。最好的一个就是没有二次污染,不像别的治废气方法,你用化石能源来烧,又产生耗能;如果你用化学法、吸附法又产生新的污染物,用别的活性炭吸附,吸附以后又由废气变成固废,怎么样都会产生二次污染。优势微生物法是最环保的环保技术。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中微环保公司的产品跟案例,我们通过几年的努力,在一些行业里面都已经有很好的案例,都有我们自己的产品。这些相关的行业现在都有实例。我们在上虞这套设备很早,是2017年开始做了,它是一个农药产品,效果是非常好。案例就不细讲了。 

      我们在齐鲁制药内蒙古案例特别多,它也是我们在生物发酵行业第一个客户。2018年以来我们中微环保在农药化工发酵等行业一共设计设备49套,总处理风量每小时398万,从49个案例来看,我们的优势微生物治理废气效果是肯定可行的。齐鲁制药是用发酵做一些人药、兽药、农药都有,2019年它被评被内蒙古自治区的典范企业,它的总经理也被评为环保人物,我特别讲一下内蒙齐鲁制药。它现在总共给我们上了大概有20多套设备,现在它整个治废气都交给我们处理,我们去之前整个厂区是很难搞的,他们是被呼和浩特环保局挂上号的,如果大家有机会去的话,可以去他们厂去看看,他们现在是整个厂区真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厂区,种花种草。以前花草是不会长的,因为废气浓度太高,恶臭气体太高。现在用他们的车间主任话说是微生物治废气有一个不好,以前我们车间是没有蚊子的,现在到夏天了,有蚊子了;以前蚊子都不长;环境恶劣到什么程度。通过两三年我们共同的努力,把废气治理得很好。现在他们是典范企业,他们产值有几百亿,我们去之前他们是不太受欢迎的,现在他们对我们很感激。 

      最后简单讲一下优势微生物法存在的问题:它的可行性都可以,但是具体到问题的时候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一是毒性的问题,现在在优势微生物做一些发酵企业,比如说做一些杀菌剂,它毒性很高,本身就是杀菌,这个做起来效果很一般。但是现在一个个攻克,比如说有一种产品叫泰乐,是一种杀菌剂,是兽药用的。我们一开始做的时候也是因为毒性的问题不断的筛选菌种最后把它攻克了。 

      二是一些高浓度废气的处理也是遇到问题,它的可行性都可以,但是真正遇到高浓度的时候,它的停留时间就要很长,做的设备就很大,所以就要不断地提高微生物的效率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设备的憋压问题,也是因为微生物,填料里面长满了微生物以后,就不通气了,就造成了憋压。所以这些都有待我们以后解决。最后,选择最环保的环保技术,始终相信微生物的力量,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罗仕宽先生。刚才罗仕宽先生为我们介绍了优势微生物技术治理废气的可行性、机理设备、优势比较以及相关案例,同时也坦言这一技术目前存在的不足。我们可以看一下这张图,我们注意到罗仕宽先生的PPT每一页右上角有八个字,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想这是中微环保的座右铭也是我们实现碳中和面临2030年和2060年两个时间节点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今天上午的论坛就告一段落,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带来的分享,也要感谢各位朋友的聆听。